从近两年皮棉公证检验的情况看,降级现象屡有发生。虽然,检验等级相符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降级处理”不等于降价处理,何况价格问题不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责任范畴。那么,棉花到底因何降级呢?
种子管理不严格、种子不纯
种子的优劣和棉花的品质密不可分,所以不能轻视种子问题。种子要由专业部门统一经营,建立健全的原种的引进、选育、加工、销售体系。新疆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外地引进的种子没有经过试种就当年引进,当年播种。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看到别的地方种植情况较好;二是领导引进什么种子,就种植什么品种;三是繁育种子得不到重视,不能提供良种,有些引进和棉种不是从正规种子部门选购的,由于管理不严,种子混放致使种子的纯度不够;另外,因种子处理消毒不严造成棉花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现象,致使棉花品质较差造成降级。因此,在引种时应严格把关,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壤、气侯、管理等因素适当选种。
采摘时“四分”工作不扎实
籽棉采摘与收购是棉花加工、生产、销售过程中主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保证拾花质量,才能保证籽棉的收购、加工、销售工作顺利进行。拾花前,组织“四分员”培训班由棉检师和农艺师等专家授课,重点传授籽棉检验技术,对参加人员进行专项技术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挂牌上岗,以保证检验人员的技术素质。同时,在全期的拾花工作中,实行籽棉的三级检验制度,棉检员初检、分级采摘、摊晒及堆放后由上级棉检员及相关人员组成的质量巡回检查组进行复检,直到复检合格后方可交售。籽棉收购严格按照“一试五定”的要求检验,以确保籽棉同等级的内在质量。拾花要做到脚花、腰花、僵瓣花、生花分开采摘、分别堆放,分别交售才能保证等级,但是有的植棉单位或者棉农因劳动不足致使籽棉无法分别采摘,只能采用“一遍过”的混采、混级、因此造成了降级。
棉花种植品种多
现在种植新品种棉花一般都比老品种的衣分高。主管机构和农业部门提倡种植新品种,以此增加产量,但是忽视了有的新品种棉花衣分高因为棉籽上的短绒附着力极弱,试轧后成为半籽,从而增加了衣分的重量。由于棉短绒剥的较光出现了皮棉“靠籽黄”,于是品级下降。另外,由于种植品种杂,对主栽品种或种植面积大产品可以进行分门别类的加工,编批销售。对种植面积小,包括种籽棉,只要是同一等级的籽棉在加工时,要把棉籽分开堆放,以备留种。在检验收购过程中,因随机取样,发现样品与样品之间有差异,或是成熟度问题,或是色泽不一致而造成品级下降。
加工管理不善,机械不配套
棉花多批降级,这与加工不善不无关系。(1)首先从加工轧花员看,大部分工人还是能够遵章守纪,根据籽棉的要求因花配车,分门别类地打包,但是个别的班组长及工人不顾大局只考虑眼前个人利益,自我行事,不因花调整轧花档位及工作点距,致使轧出的皮棉质量差,因而降级。(2)籽棉等级换轧时,工作疏忽大意,在更换等级或换轧品种时,都要把轧花机轧空,然后再换轧。而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操作工人没有按要求去做,上一个等级还未轧空,下一个等级的籽棉紧接就轧,这样就造成夹心棉包,检验时发现此类情况就降级。(3)轧花机械不配套会经常造成皮清机堵塞停机,这样即增加了操作工人的工作量,又对影响皮棉的清理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必须更新设备,同进加大工人的技术培训力度,采用送培与内培相结合以此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在加工时重视加工质量真正做到籽棉不清不轧花,皮棉不清不打包,以及经过清理,排出皮棉中的不孕棉、僵瓣棉等。
检验人员的人为误差
多年来,对棉花的品级评审一直沿用着感官检验,手扯尺量的检验方法,这样人为的影响较多。检验部门之间执行国家标准不一致等因素,对优棉优用、优棉优价政策造成很大的影响。如基层植棉单位的检验人员与上一级检验收购部门的检验员,以及用棉单位的检验人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检验中都有人为的误差。产棉单位为了经济利益,不严格执行标准或受“长官意志”使棉花定级偏高,而用棉单位只考虑自己的用棉成本和获得的利润,也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严格执行标准,致使棉花等级偏低。
实物标准与棉花色泽对不上
新疆棉花实物标准色泽洁白型,但国家标准的文字解释特征:洁白或乳白,仿制的实物标准为洁白。仅以色泽为由降级是否合理?棉花等级应以成熟度、轧工质量及色泽特征三项指标综合考虑等。而现在往往是过分强调色泽,忽视其它两项指标,导致仅因色泽对不上而降级。另外,对隔年使用的棉花降级,这也是不正确的。去年的棉花到第二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使用,棉花色泽会自然发生变异,洁白变为乳白、淡黄或更深一些。如果保管不善可能还会发生霉烂变质。如果纺织厂或国库用当年的棉花标准与隔年的棉花对照,色泽就会有差异。如果不考虑其成熟度和轧工质量二项指标而片面的只强调色泽而降级,这样更欠合理。
异性纤维等混入棉花
我们在收购检验植棉时,发现异性纤维以编织袋丝、毛发为主,在危害性杂物里的有布条、沙石、砖块、金属片等杂物。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多,如一些植棉单位的领导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对棉农没有进一步的要求;用塑料编织袋盛装籽棉交售;用有色布条捆扎口袋,以及棉田里的残膜捡拾不净;管理收购部门在处理态度不坚决,没有得力有效的处罚办法,措施不力;对棉农进行教育不够,没有讲清混进异性纤维及危害性杂物给纺织厂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生产部门和植棉单位重种轻收,虽然植棉科技服务到了田间地头,但是采摘棉花时科学指导不够,棉农自己招收拾花季节工时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籽棉采摘回来堆放、装运、摊晒、交售等各环节没有专人挑拣异性纤维和危害性杂物工作程序。
棉花收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工作,有些问题涉及面广,上级纤检部门在收购中加强巡回指导,出现的问题才会得到及时解决,特别是在收购期间渴望和上级部门一起检查,这样基层纤检部门在技术上可以有所长进。随着棉花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实物标准的更新仿制应缩短周期,仿制棉花实物标准时,虽然不能一个品牌一个标准,但是按棉花文字标准的规定,做有洁白型和乳白型两种标准。
面对上述这些实际问题,以及在新的矛盾面前,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作出决定,进一步完善棉花标准。
稿件来源:《中国纤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