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3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首先向工信部部长苗圩吐槽,大学教育与工厂的实践有很大差距,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郭台铭的吐槽确实有些剌耳,也让人听了有些不舒服,但却是事实,既一针见血,也击到了中国制造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的“痛处”。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回应郭台铭的吐槽时,也是语重心长地坦言“我想郭先生还得给一点时间,我们逐渐把这个短板补起来。”看来,郭台铭的吐槽给中国制造敲警钟,尽快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成为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的现实难题。
中国制造正努力着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相关要求,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离不开千千万万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端人才,其中,动手能力强、能够独档一面的高级技工人才将决定中国制造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与进步。而“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将严重制约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进程。
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球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有7个大类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造成这一尴尬局面,除了技术投入、创新能力、研发水平不高之外,根本原因是各类人才的梯队配制出现了严重失衡。按欧美发达国家高级蓝领工人的比例测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高级蓝领工人的缺口将达3000万至5000万,特别是在操作层面缺乏众多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而“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预示着巨大的技术人才的短板要在短时间内补齐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

2017年2月14日,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该《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文件,旨在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这给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就是要在大学教育中力求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有新的进步与突破,不妨借鉴一下德国有举世闻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大学生在动脑与动手之间都能发挥应有的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补齐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通不强的短板。为培育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及高级技工人才队伍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转载请注明:纺织科技杂志 » 中国制造的痛处:没有高质量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