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革热疫情中,重症率在1%左右,统计显示,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呼吸道疾病、肾功能不全、肥胖病、肝硬化患者,婴幼儿等,比较容易演变成重症。另外,二次感染也容易引起重症。
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每年因雌性疟蚊叮咬而感染疟疾死亡的人数超过数百万,国内常见的蚊媒病有疟疾、丝虫病、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国外还流行黄热病、西尼罗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脑炎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病。
防蚊纺织品的防护功能:
当人体裸露的皮肤上涂有防蚊剂时,蚊子就不得不透过服装面料叮咬.对服装面料进行防蚊整理后,由于驱避剂具有蚊虫所厌恶的气味,蚊虫不愿在含有驱蚊剂的地方停歇,从而发挥驱避作用。
另一种驱蚊整理的观点是,对纺织品进行整理,使信息素不再通过面料向周围环境散发,从而达到驱蚊的目的,这一方法又称为被动防蚊体系。
通过植物源开发的蚊虫驱避剂好处:
天然驱避剂的发展从古代开始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合成驱避剂出现后,天然驱避剂的发展曾一度滞后。天然驱避剂一般以植物源驱避剂为主,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多为萜类的酯类、醇类和酮类等。
随着化学产品3R问题(抗性resist-ance、再度猖獗resurgence和残留residue)的突显,天然驱避剂的研究和开发又重新得到重视。
近几年来,美国对天然源蚊虫驱避剂进行了大量研究,寻找到两种高驱避活性植物桑橙(Maclura pomfiera) 和假荆芥(Nepeta catarla)。
天然驱避剂具有许多优点,如低毒或无毒,对皮肤不会产生灼热感,气味清新,使用后不会有药物残留,易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等,但其在驱蚊高效性和持久性方面普遍低于合成驱避剂。
合成驱避剂主要包括有机酯类、芳香醇类、不饱和醛酮类、胺类和酰胺类等。
近年来,合成驱避剂发展迅速,其中又以对酰胺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较多。自从避蚊胺被发现以后,酰胺类化合物一直是研究热点。
将避蚊胺与氯菊脂和高分子聚合物缓释剂相结合,制得驱避剂的效果优于避蚊胺原油。用饱和水溶液制成避蚊胺包结化合物,其对光和热稳定,缓释作用明显。
目前,国内关于纺织品防蚊整理效果的测试标准不一,但仍主要沿用20世纪90年代的标准。主要测试标准有GB 13917.1—1992《农村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喷射剂的室内药效的测定方法》、GB/T 17322.10—1998《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评价驱避剂》和GB 13917.3- 1992(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小型烟雾剂及烟雾片的室内药效测试方法》。
这些标准只能对防蚊整理剂或原料进行效果测试,无法直接对防蚊整理后的织物直接进行效果测试,且对防蚊整理织物的耐洗牢度等各项参数及整理后服装面料应用性能的变化无相关要求。
GB 13917.1—1992 和GB 13917.3一l992以Kr5 和试虫24 h的死亡率来评价药效,当空白测试试虫的死亡率在5% ~20% 时,需求出试虫的更正死亡率,但没有对评价参数合格水平进行界定。
GB/T 17322. 10~1998以驱避剂的有效保护时间来评价药效,有效保护时间 ≥6.0 h,为A级;>14.0 h,为B级;否则不予评价。
随着防蚊整理的发展,由于植物源蚊虫驱避剂的天然性和友好性,通过天然产物尤其是植物源产物开发蚊虫驱避剂,已成为蚊虫驱避剂的发展趋势,香港纺织技术顾问公司在过去几年,不停研发[防蚊纺织品],己成为该类纺织品的领头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