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的南充市,素有“中国绸都”美誉,拥有三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南充早在2005年就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2016年再获“丝绸源点”认证。如今,南充正将这两张名片融合为“中国绸都·丝绸源点”的地方IP,推动丝绸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对南充的形象写照。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3000年前的巴子国时,已盛产桑蚕。西汉时期,南充丝绸已成为朝廷贡品。到唐代,“果州之绫已为重于长安”,南充丝绸借道南方丝绸之路,经成都、出昆明,销往印度、日本、伊朗、沙特、非洲等地。
在明代,有“惟其疏松故最适于书画”的说法,是因为南充之绫比苏杭之绫较为疏松。清末民初,南充六合丝厂生产的“金鹿牌”生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上图:1925年南充金鹿牌生丝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2024年,南充全市蚕桑产业年产值突破17亿元,拥有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近30家,形成了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到服装、家纺、文旅产品等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到德国、法国、美国、瑞士、丹麦、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充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做实“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以丝绸这一独特IP为核心,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文旅产品。
打造IP,首先从升级工业遗址开始。
市政府对始建于1912年、曾被列为“国家工业遗产”的亚洲最大缫丝厂——六合丝厂(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仍在生产的百年老厂)进行改造,将其打造为集博物参观、工坊展演、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六合丝绸博览园。

上图:六合丝厂旧址

上图:六合丝绸博览园内的世界丝绸源点博物馆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从缫丝到织绸的全过程,观看《东方丝源》情景剧,工业遗址转变成了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场景。2025年上半年,园区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接近4000万元。

上图:《东方丝源》情景剧
其次,南充将丝绸巧妙跨界“川超”足球赛。
9月20日,“川超”开赛,“南充丝绸源点队”也正式亮相,并发布紧扣“丝绸源点”主题的队徽、队旗及主、客场队服。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足球是现代社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将‘丝绸源点’植入队名,能够借助赛事平台扩大南充丝绸文化的知名度,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

上图:“南充丝绸源点队”队徽
除此之外,推动建设现代化丝纺产业集群必不可少。
过去,南充市本地蚕茧自给率仅为20%,且80%的绸缎需外运他乡印染加工,80%丝纺设备未达到行业智能化标准。缫丝、织绸等“初段位”产品产值占比达70%,规模以上丝绸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2%。
为解决这些产业痛点,市委市政府集中产业资金攻克印染后整理技术,建设绿色印染产业园,培育高端研发与设计企业;支持企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
同时,南充市有关部门成功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南充丝绸》地方标准,并建成全国唯一的真丝绸缎价格指数平台,借此帮助企业对市场需求。

目前,南充正以丝绸IP为核心,开发沉浸式文旅产品,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据《南充日报》报道,未来南充将继续深化“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建设,让千年绸都在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中释放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