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以来,郑棉CF2601合约持续承压下行,10月9日上午收盘价跌至13285元/吨,较9月初跌幅达4.4%,距离市场密切关注的13000元/吨心理关口仅一步之遥。本轮下跌的背后,是国内棉花产需格局失衡与产业链套保盘的集中抛售形成的共振,短期内13000元/吨关口面临考验。
2025/26年度国内棉花供应增加成为影响棉价的核心利空。中国棉花协会9月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棉花总产量预计达722万吨,同比增8.3%,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新疆棉区预计产量691.1万吨,同比增长9.2%,占全国总产量的95.8%,单产预计达169公斤/亩,同比提升5.7%。
这一增产态势源于多重有利因素的叠加:新疆棉区2025年气象条件总体适宜,尽管7-8月出现阶段性高温,但未对棉花成铃和吐絮造成实质影响,且发育进程较上年快7-10天,9月下旬已启动机采工作。同时,全国植棉面积同比扩大1.8%至4482.3万亩,新疆地区机械化采收率的提升进一步释放了产能潜力。供应端的宽松格局已提前反映在市场预期中,新棉开秤价较上年明显下降,且往年常见的抢收现象今年鲜有出现,棉农与收购商议价空间显著扩大。
与供应端放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求端的疲软态势持续超预期。2024/25年度国内棉花消费量已同比下降1.3%至780万吨,而2025/26年度虽预计增至810万吨,但这一增长主要依赖新疆本地纺纱产能扩张,终端实际需求并未出现实质性改善。

出口市场的压力尤为突出,受美国加征关税及涉疆法案等因素影响,2025年1-8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仅1972.7亿美元,同比微降0.2%,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订单不足的困境,大单稀少且以短期零星订单为主。内需市场同样乏力,棉纺织企业开机率持续处于低位,9月纺纱厂开机率仅66.6%,同比减少5.8个百分点,织布厂开机率更是只有37.8%,同比下滑15.8个百分点,显示产业链传导受阻。
更值得警惕的是,化纤替代效应的持续强化。在棉价高位运行与化纤价格低位震荡的双重作用下,涤纶短纤与棉花的价差不断扩大,终端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化纤原料,进一步挤压棉花消费空间。
如果说产需失衡是棉价下跌的根本原因,那么产业链套保盘的集中释放则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新疆新棉进入采收旺季,轧花厂为锁定加工利润,纷纷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推动郑棉CF2601合约持仓量从9月初的49.1万手攀升至52.2万手,新增持仓以空头为主。
从持仓结构看,空头优势极为明显。截至9月22日,郑棉CF2601合约前20名会员空头持仓达15.6万手,多头持仓仅11.8万手,净空持仓规模达3.8万手,创下近三个月新高,显示机构资金对后市普遍持悲观态度。除轧花厂外,棉农与贸易商的套保行为进一步加剧抛压:籽棉收购价从开秤初期的6.2元/公斤回落至6.0元/公斤,棉农为规避价格进一步下跌风险,通过合作社间接参与套保,贸易商则将2024/25年度库存通过“期货+现货”模式移仓至1月合约,形成多维度抛售压力。
当前郑棉CF2601合约已进入13000元/吨关口的关键博弈期,从多空因素对比看,空头力量仍占据主导。短期利空因素集中释放:新疆新棉采收进度不断加快,预计10-11月的月度供应增量将超100万吨,市场面临集中上市的冲击。ICE期棉受美元走强影响跌至64美分/磅,国际棉价低迷进一步压制国内棉价反弹空间。
多头方面虽存在一定支撑因素,如美国农业部9月报告将全球棉花期末库存调降至1592.5万吨,为近四年最低水平,且新疆纺纱产能扩张带来的就地消费增量尚存预期,但这些中长期因素短期内难以对抗即期供应压力。技术面来看,合约已跌破13800元/吨前期支撑平台,9月30日创下的13155元/吨低点成为短期重要防线,若该点位失守,13000元/吨关口将直接暴露在空头炮火之下,且目前正值收购期,容易形成盘面下跌压制收购价格,收购价格下跌又增加盘面抛压的负循环。值得注意的是,13000元/吨不仅是市场心理关口。若价格跌破此点位,可能引发恐慌,进一步打开下跌空间。
综合来看,在新疆增产带来的供应压力、终端需求疲软导致的消费不足以及产业链套保盘集中抛售的三重利空作用下,郑棉CF2601合约13000元/吨关口已岌岌可危。短期内市场仍将处于“供应放量+套保压顶”的弱势格局中,13155元/吨的支撑位能否守住成为关键。对于产业企业而言,建议在13000-13200元/吨区间适度止盈套保头寸,对于投机资金来说,需警惕价格破位后的加速下跌风险,同时关注政策面可能出现的边际变化。